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我国下一代地球环境监测SAR星座:See-Earth|观天测地

来源: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11 08:5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See-Earth星座应用价值大 结合轨道与系统工作模式设计,See-Earth星座的最小重复观测间隔为26分钟,最大重复观测间隔约为12小时,全球多数区域平均重访时间小于4小时,12天可实现全球

See-Earth星座应用价值大

结合轨道与系统工作模式设计,See-Earth星座的最小重复观测间隔为26分钟,最大重复观测间隔约为12小时,全球多数区域平均重访时间小于4小时,12天可实现全球范围的高分辨率覆盖。该性能在全球卫星观测计划中同样占优。

表1 See-Earth产品观测性能

下表从具体的应用领域出发,介绍See-Earth卫星计划的应用潜力。

论文:王樱洁, 王宇, 禹卫东, 赵庆超,刘开雨,刘大成,邓云凯,欧乃铭,贾小雪,张 衡,赵鹏飞,王 伟,余 伟,葛大庆,唐新明,李 涛. See-Earth:高频时序多维地球环境监测SAR星座[J]. 雷达学报, 2021, 10(6): 842–864. doi: 10./JR

图2 See-Earth观测模式示意图

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利用See-Earth计划的卫星系统,扩展新的工作体制,延伸其科学价值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来源:中科院之声】

对地观测技术是实现全球环境及动态变化监测的重要途径。

图1 See-Earth概念示意图

我国SAR面临着卫星通用性、应用维度与深度以及广域观测效能等局限性,缺少面向全球并实现长期、稳定、高性能环境动态监测的卫星系统。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国亟需发展面向全球动态环境监测的SAR卫星系统,实现大范围、高重访、长期、稳定、高精度的对地观测,占领国际技术前沿、增加国际话语权,支撑国家重大工程、自然资源监测、灾害应急管理、“两新一重”监测以及地球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需求,进而形成全球化共享的遥感产品体系,实现全球状态的周/月/年更新,监测地球动态变化、理解地表变化规律、探索人类环境变化。

近些年,国际知名航天机构竞相发展全球环境观测的SAR卫星计划,以实现广域高效能对地监测。从卫星设计角度,面向全球环境观测的SAR卫星计划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发展高分辨率宽幅的“大卫星”,以新的观测体制和成像方式提高观测能力;二是发展多星组网的“小卫星”,提高观测效能。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以卫星等空间飞行器为运动平台,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观测能力,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对地观测手段。与光学遥感卫星以图谱遥感测量为主要内容不同的是,SAR等微波遥感更具三维结合要素观测特点,由此构成了地物“图像、光谱、形态、形变”的多要素遥感观测能力。

面向当前的应用需求,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航天微波遥感团队提出了建设高频次时序多维地球环境监测SAR星座的计划,其英文简称为“See-Earth”计划 (SAR Constellation with Dense Time-SEries for Multi-Dimens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e Earth),其概念示意图如图1所示。

SAR星座建设的必要性

See-Earth星座高频次时序多维监测地球环境

See-Earth计划以提供长期、稳定、高频次、高性能的SAR观测数据为目标,可以为国家、行业、科学等多领域的应用带来帮助。

来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该星座由4颗L波段高性能全极化SAR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于同一轨道面。利用多星组网实现快速重访和高频次全球覆盖,为我国基础战略性地理信息资源获取提供长期、稳定、自主可控的数据支撑。其可实现在每8天的轨道回归周期中,能够以相同的轨道方向、相同的视向、相同的入射角,4次重复获取干涉数据,具有很强的干涉测量能力,进而具备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过程监测的能力。

每颗See-Earth卫星SAR系统采用有源相控阵天线,采用方位向多通道和俯仰向中频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实现高分辨率宽幅成像,最大品质因数可达120。通过继承陆地探测一号(LT-1) SAR卫星的混合极化体制,可以同时或者分时发射H和V极化信号,不仅可以实现交替线极化,还可以实现圆极化、椭圆极化、简缩极化和基于编码的混合极化。See-Earth卫星SAR系统同时具备左右侧视成像和多模式极化工作能力,如图2所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网址: http://www.hjjcglyjs.cn/zonghexinwen/2022/0811/910.html



上一篇:环境监测互联互通
下一篇:【微特稿·生态与环境】今年以来欧洲林火毁地面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投稿 |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编辑部|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版面费 |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论文发表 |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